立冬后,涇源縣興盛鄉新旗村呈現出一副嫻靜美好的姿態:蔥蘢群山包圍,靄靄青霧慢攏。新修的村內主干道旁,民居紅瓦白墻,錯落有序。清風拂過,高懸的燈籠回蕩飛舞。
這幾年,在自治區水土保持總站的指導下,涇源縣大力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5.92%。六次蟬聯“全國深呼吸小城”,森林覆蓋率達42.24%,負氧離子濃度每立方厘米2221個,被譽為“寧夏綠肺”。2024年,縣里爭取中央投資1206.98萬元,實施了六盤山生態功能區南段澇池、東峽等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更上一層樓。新旗村變得越來越漂亮了。

細雨中的新旗村
“突突突”“砰砰砰”“嗡嗡嗡”,排釘聲、錘擊聲、電鉆聲此起彼伏,偶爾切割機的囂叫劃過耳膜……
“正在裝修呢。我們要趕在年底前裝修好,迎接滑雪的游客。”11月5日,新旗村黨支部書記于勿利說。
“這些年,我們村冬季有大型滑雪場,夏季有雙眼泉、花海,吸引了很多游客,旺季每天來旅游的人數達到3000人次。”于勿利接上話茬,可惜村民們守著好環境,卻沒收益。有什么辦法讓前來旅游的人留下住下,更好感受宜人景色,“流量”變“留量”呢?村委會成員撓著頭皮想了很久。有人建議把村里閑置的房屋以村部的名義承包過來,發展特色民宿。
一沒資金,二沒經驗。面對眼前這兩個“坎兒”,于勿利一籌莫展。

新旗村村舍
恰巧,土生土長的涇源人、寧夏鴻圖驛鏡旅游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馬杰,在多次返鄉探親中目睹家鄉生態巨變,正尋求投資機會。雙方“有資源”與“有資金”正好優勢互補,一拍即合,在新旗村開發民宿項目。
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成為項目落地的“臨門一腳”:?2025年9月12日,作為全區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試點縣,涇源縣首單該類產品價值轉化交易簽約儀式在銀川舉行。此次交易中,涇源縣新旗村委會作為出讓方與受讓方寧夏鴻途驛境旅游有限公司達成協議,以91.2萬元轉讓“興盛集宿”48套特色民宿5年經營權。此舉通過市場化手段,將水土保持形成的生態功能轉化為可交易、可增值的資產,打通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向通道。

民宿內陳設
涇源縣水務局水土保持站站長馬海軍告訴記者說:“正是基于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果,才能實現水土保持從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形成‘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效益反哺’閉環。”
對于未來發展,于勿利已有明確規劃。以后就專心發展以“興盛集宿”為代表的特色旅游業,帶動村里餐飲,零售等發展,帶動村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